血槽是什么?血槽之于刀剑,许多人仅仅是从字面上理解,认为是用来放血的,而且这个称呼带着煞气,给刀剑增添了一种冷冽锋利的感觉。那从血槽的出现和科学意义上来说,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?
血槽的出现,基本是伴随着刀剑的出现一起的。相比于刀,剑身上血槽的出现更早,最早出现带血槽的剑是商朝锻造的,因此,也可以说血槽是发明剑的一个副产品。
但由于在商朝的时候,造剑技艺还不成熟,比如当时的剑没有剑盾, 而血槽在这种剑上通常分布于靠近剑刃的两侧,且较浅,形状也不规则。
另外,当时使用血槽更多的兵器是矛和戈,比如说,在我国江西新干等地发现的商朝青铜兵器(矛、戈、钺、剑、匕首等)上几乎均带有血槽。
春秋战国时期,吴越、楚的青铜剑上就有血槽,目前有不少出土。汉朝时候正是环首刀替代汉剑成为主流武器的时期,不过剑上的血槽主要在剑脊两侧, 或者是双脊都有,而环首刀的血槽则在刀背。
既然血槽出现的那么早,并且沿用至今,这说明血槽除了用来装饰之外,对于刀剑性能的发挥也是有很大作用的!
1. 增加刀子强度:在刀身上打上血槽使得刀子不只拥有一个刀脊,从纵切面来看,血槽形成有如铁轨般的“工形”结构,此一构造对长刀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强化结构。
2. 减轻刀子重量:在早期使用锤打制刀时代,于刀面打上血槽可减少制刀所须之材料,因当打上血槽时刀面便会变宽,与没血槽的形式相比节省更多的材料,且减轻重量。
3. 保持刀剑锋利:部分刀剑(尤其是日本刀)的刀鞘配合血槽做有凸线,可以使刀条在鞘中呈悬挂状态,避免刃口于鞘摩擦降低锋利程度。
▲武士刀刀背处有槽
4. 保证平衡:由于古时造刀剑均为纯手工,会出现重心偏移,通过血槽可以微调刀剑的平衡度。
此外,还有一个因素在学界存在争议,即血槽有利于刺入身体后使气体进入和血液流出,便于拔出。
据称刀剑在刺入人体或猎物体内后会因被肌肉收缩而「夹住」刀片,形成一种真空状态,使得刀子不易拔出。若在刀上做有血槽,则血便会从此流出体外而破坏此真空状态。然而问题是:从未有证据显示此真空状态会发生,许多猎人及屠夫明确表示,不论使用有或无血槽的刀子在拔出动物体时其难易程度并无差别。种种的事实都显现:只要你刺得入,便拔得出,不论有无血槽。
注:本文为来源于网络。本账号系网易新闻&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签约账号 。